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医院动态 >

医院动态

医院动态

专科技术推介丨蒙阴县人民医院成功开展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

供稿:未知 编辑:蒙阴县人民医院 阅读: 发布时间:2025-04-10 09:24 浏览次数:

在腹腔镜下

仅需3个0.5—1.2厘米小切口

即可完成疝修补手术!

近日,蒙阴县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了

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IPOM)

实现了精准、微创治疗
 

      近日,蒙阴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团队在姜兆明主任医师的带领下,顺利为两名患者完成了“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IPOM)。这项技术的开展,标志着县医院在疝外科微创技术领域实现又一新突破,助推了蒙阴县人民医院专科技术水平驶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先进优质的诊疗服务。
 

病例回顾
 

      患者69岁,男性,在一年多前的上腹部手术后出现了腹壁切口疝,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至县医院普外科就诊。普外科团队在术前进行了详细的科室讨论,为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经过讨论,决定采用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该术式为目前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较为先进的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县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王发达说。
      在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IPOM特点和优势,征得他们同意后,普外科团队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在麻醉手术科的密切配合下,手术按计划顺利完成,为患者成功修补腹壁及腹膜缺损,重建完整的腹壁功能。
      术后半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手术当日肠道功能恢复,可进食流质食品,术后3天患者顺利出院。

 


 

      为了给疝病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县医院普外科深入践行“专业人才培育计划”,安排骨干医师前往国内先进医院进修学习,邀请知名专家来院指导手术、带教授课,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科室所有手术病例中,80%以上均在腹腔镜下完成,疝手术基本实现“精准化、微创化、快速康复”模式。
 

医学科普小课堂


01什么是“疝”?
 


 

      “疝”,是指体内器官或器官的一部分离开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其他部位。该病发病部位可见于脑、胸、腹等,其中以腹部最为常见。

02什么是疝气?


 


 

      疝气是指腹腔内容(肠管、大网膜)通过腹壁存在的薄弱或开裂区域突出到腹腔外而引起的一类疾病。最多见的疝是腹股沟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肠气”,脂肪组织或肠组织等体器官透过这个位置向外,在皮下形成明显突出,穿透薄弱区产生的压力可给人体带来不适感和巨大的疼痛。疝为腹部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03疝气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


      “疝气的致病因素分为医源性因素和个体因素两种,医源性因素主要与手术有关,腹壁切口疝大多因此导致。个体因素主要是因为患者先天性腹壁薄弱或年纪大了腹壁薄弱,又或者术后未好好休养,腹部用力等,导致腹壁缺损、薄弱,时间长了,逐渐形成疝。此外,不少女性由于妊娠导致腹腔增大、腹直肌分离,也容易腹壁薄弱。”。

 



 

常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
      1.可复性肿物:当发生疝气时,患处会出现凸向体表的肿块。当躺下时可能会自行消失,部分患者需用手将其回纳才会消失。通常在咳嗽、打喷嚏、弯腰、负重、长时间站立、剧烈活动、儿童哭闹时明显。
      2.不适感:轻者可出现局部疼痛、灼热感,严重者疝囊发生嵌顿,会伴随剧烈疼痛。
      3.下坠感:长期站立或行走后会出现沉重、酸胀感,平卧回纳后症状消失。
      4.体表发绀:部分患者疝囊嵌顿在腹壁中,嵌顿的疝气由于发生绞窄,流向被困组织的血液会被切断,导致疝气区域演变为紫色或黑色,出现红、肿、疼痛,甚至出现发热,不及时处理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例如:肠穿孔、肠坏死等。

04如何治疗?
      疝气作为普外科常见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
      从手术方式看,有传统开放手术修补、腹腔镜下腹腔内修补等。但是前者切口大、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后者手术补片价格昂贵,存在肠黏连可能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患者“以更小切口、更低痛感、更少治疗花费”治疗疾病的期待。近年来,在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切口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生理解剖层次更为合理的腹壁内修补诞生了。


总结
 
      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IPOM)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疝修补手术。此项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手术创伤小,花费少,出院早的便利。